在 “双碳” 目标推动下,将 CO₂电还原为高价值化学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甲酸作为关键化工原料和氢储能介质,市场需求持续攀升,但现有 Bi 基催化剂因结构重构导致活性与稳定性难以兼顾,成为产业化瓶颈。
本研究首次通过共价有机框架(COF)的层间作用与空间限域效应,实现了高活性亚稳态 Bi(101)晶面的选择性暴露与稳定维持。所制备的 JUC-626@Bi-R 催化剂展现出 98.7% 的甲酸选择性、230 小时超长稳定性,在流动池中甲酸部分电流密度突破 350 mA・cm⁻²,一举破解了 CO₂制甲酸电催化中的 “活性 - 稳定性权衡” 难题。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DOI: 10.1002/anie.202515485)。
电化学 CO₂还原反应(eCO₂RR)被视为连接可再生能源与碳循环的关键技术,其中两电子转移生成的甲酸因经济可行性高而备受关注。铋(Bi)凭借低成本、低毒性及对 * OCHO 中间体的优异吸附性能,成为甲酸合成的明星催化剂。
然而,Bi 的 5d 轨道收缩与 6p 轨道扩张特性导致其在反应中易发生热力学驱动的结构重构,多数催化剂仅能稳定暴露低活性的(012)晶面,高活性亚稳态晶面(如(101))因易转化而难以应用。现有稳定策略(如石墨烯限域、六方氮化硼包裹)虽能暴露部分亚稳态晶面,但在反应条件下稳定性仍不理想,无法满足工业化需求。
1. 核心材料选择及原因
机理研究
DFT 计算:Bi(101)对OCHO 中间体吸附能(0.08 eV)显著低于(012)晶面(0.46 eV),且能抑制COOH 生成和析氢反应;
原位表征:原位 XRD 追踪到 Bi(101)在 - 0.8~-1.0 V 稳定存在,原位 ATR-SEIRAS 和 Raman 证实*OCHO 为关键中间体,揭示 CO₂→*CO₂⁻→*OCHO→HCOOH 的反应路径;
稳定机制:COF 的层间 Bi-O 键作用与空间限域效应平衡了电化学与热力学稳态,阻止 Bi(101)向(012)转化。
2. 实验设计
通过 “剥离 - 配位 - 电还原” 三步法制备催化剂:
将 COF JUC-626 剥离为单层或少层纳米片(JUC-626 NS);
利用 JUC-626 NS 的周期性氧原子与 Bi³⁺预配位,形成 JUC-626@Bi;
电化学还原促使 Bi³⁺逐层组装为 Bi(101)纳米片,与 JUC-626 NS 交替堆叠,得到 JUC-626@Bi-R。
3. 材料表征
结构验证:XRD 显示 Bi(101)特征峰(2θ=24.08°),ACTEM 观察到 0.732 nm 的晶面间距,与理论值吻合;
成分分布:EDS Mapping 证实 Bi 在 COF 框架中均匀分布,ICP-OES 测得 Bi 负载量为 51.9 wt%;
化学状态:XPS 验证 Bi-O 键存在,表明 Bi 与 COF 间存在强相互作用。
4. 实验验证和结果
催化性能:在 H 型电池中,-1.0 V(vs. RHE)下甲酸法拉第效率达 98.7%,电流密度 25.47 mA・cm⁻²;流动池中碱性条件下部分电流密度超 350 mA・cm⁻²;
稳定性:连续运行 230 小时后,甲酸选择性仍保持 96.1%,电流保留率超 91%;
对比实验:在碳载体(Ketjen Black)上无法稳定 Bi(101),证实 COF 的关键作用。
本研究通过 COF 调控策略,首次实现了亚稳态 Bi(101)晶面的稳定暴露,为破解电催化中 “活性 - 稳定性权衡” 难题提供了新思路。该催化剂在选择性、稳定性和电流密度上均达到国际顶级水平,为 CO₂工业化转化为甲酸奠定了材料基础。
未来可进一步优化 COF 的孔隙结构与配位环境,拓展至其他亚稳态高活性晶面的稳定,探索在规模化电解槽中的应用。有望推动 CO₂资源化利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界,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作者:Ziqi Zhang, Zhe Zhang, Jinghan He, Rui Wang, Mingrui Yu, Ruige Zhang, Xiaobo Chen, Zhan Shi*, and Shouhua Feng
文章标题:Stabilizing Highly Active Metastable Bi (101) Facet via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to Break Activity–Stability Trade-off in CO₂-to-HCOOH Electrocatalysis
发表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doi.org/10.1002/anie.202515485
全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515485
免责声明
本文仅对研究成果进行科普性介绍,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技术推广承诺。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需经过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和工业化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