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Small:酸性突破:双金属串联催化实现高效CO2制多碳产物

点击数:


研究背景


电化学CO₂还原(CO₂RR)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但酸性环境中催化剂稳定性差、C-C耦合能垒高,导致多碳产物(C₂⁺)选择性低。研究团队通过揭示Cu基合金在酸性条件下的动态演化机制,设计出串联电极Carbon/Cu₂₉Ag₇₁/Cu₉₀Al₁₀,在pH=1的强酸环境下实现81.2%的C₂⁺法拉第效率(648 mA cm⁻²)和70.4%的单程碳效率(SPCE),稳定性达30小时。核心问题:酸性条件为何抑制C₂⁺生成?


1.催化剂失活

Cu/Ag与Cu/Al合金在酸性电解质中发生去合金化(图1d):


 

Cu₂₉Ag₇₁在反应初期(4 min)形成50 nm多孔结构(Cu选择性溶解),15 min时Cu再沉积为岛状膜,60 min后重构为40–200 nm颗粒。

 

XRD证实酸性环境中Cu组分从合金析出,形成纯Cu(200)相(图3a),而碱性环境结构稳定。


2.C-C耦合能垒升高

酸性环境降低CO覆盖度(原位拉曼图S10),DFT计算表明CO二聚反应能在低覆盖度下高达1.94 eV(图6b),远高于碱性条件。


创新策略:动态演化机制与串联设计

Cu₂₉Ag₇₁的结构演化优势

去合金化-再沉积形成Ag(111)/Cu(100)稳定界面(图3c):

  • 原位拉曼揭示界面水结构优化:K⁺吸附增强(图4a),促进2H-H₂O解离(能垒0.87 eV vs. 纯Ag的1.73 eV)。

  • COOH形成反应能降至0.37 eV(图4c),CO选择性达93.1%*(250 mA cm⁻²),稳定运行45小时(图2e)。

2.串联电极的三层协同机制

Carbon/Cu₂₉Ag₇₁/Cu₉₀Al₁₀设计(图5b):

   

外层Carbon:富集K⁺抑制析氢(HER)。

  • 中间层Cu₂₉Ag₇₁:CO溢出至Cu₉₀Al₁₀,同时生成OH⁻中和局部酸度。

  • 底层Cu₉₀Al₁₀:残留Al增强*OH吸附(吸附能-0.10 eV vs. Cu的0.64 eV),创造局部pH>11环境(图6d)。

性能突破:酸中C₂⁺效率跃升

1、C₂⁺选择性提升

串联电极在pH=1条件下:

  • C₂⁺法拉第效率达81.2%(648 mA cm⁻²),SPCE为70.4%(图5c,e)。

  • 性能超越文献报道的酸性体系(图5g)。

2、稳定性机制

局部碱性环境抑制Al溶解(ICP显示仅流失21.3%),SEM证实反应后结构完整(图S29)。

理论验证:微环境与反应路径

1、碱性微环境形成

原位拉曼检测界面HCO₃⁻/CO₃²⁻(图6d):

在Cu₂₉Ag₇₁/Cu₉₀Al₁₀界面,-0.8 V时HCO₃⁻峰消失,表明pH>11,显著促进C-C耦合。

   

2、CO中间体调控*

低频线性CO(LFB-CO)占比从29%(-0.8 V)升至56%(-1.4 V)(图6f),其弱化C≡O键的特性利于OCCO形成。

阅读原文:https://doi.org/10.1002/smll.202506942






 版权所有 © 昆明理工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