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质量强国时代的可靠性系统工程
报告人介绍:
王自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质量万里行专家委员会主任及多个全国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长期从事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研究与重大工程实践,形成基于效能仿真需求集成、基于统一模型研制集成、基于健康管理运维集成的可靠性综合集成理论,创建正向预防、融合整改、增长补课、集成创新和审核把关的“4+1”可靠性工程应用模式,主持研发国际先进的性能与可靠性数字化协同设计工业软件,突破上百项关键技术,攻克基础模型和算法,历经工具化、综合化、一体化,形成了第四代基于模型的可靠性综合集成平台,成果已在军民领域广泛应用,为推动我国质量检验向质量设计的技术变革、可靠性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并系统高效应用,以及大幅提升产品质量与可靠性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础。承担国家科研项目近百项,受聘重大项目技术首席2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作为带头人率团队集体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部级科技创新团队奖1项等。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主编出版学术专著7部。
报告摘要:
本报告面向“质量强国”的战略需求,系统介绍质量技术变革的内涵,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和工程实践及其发展趋势。首先,介绍质量强国背景下抓好质量设计推动技术变革的战略需求,回顾问题为导向的质量工程发展历程,介绍“三全质量观”,阐述效能、可靠性、安全性等相关概念与内涵。提出质量技术变革观,结合专用质量特性设计发展历程,提出当前质量全特性综合设计的关键在于通用质量特性设计,其抓手是可靠性系统工程。然后,介绍可靠性系统工程的理论框架、技术体系、集成方法、应用模式和典型案例等。重点阐述基于模型的可靠性系统工程,包括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基于模型的可靠性综合集成理论、以及效能仿真需求集成、模型驱动研制集成、健康管理运维集成的具体技术以及可靠性综合集成平台的建设情况。最后,从模型化、智能化、微观化等方面阐述可靠性系统工程未来发展趋势与新技术展望。
报告题目:新时代建模仿真技术发展思考
报告人介绍:
唐明南,博士,研究员,北京仿真中心主任,长期深耕于复杂系统与体系总体设计、复杂系统管理等领域。2022年11月至今,兼任中国宇航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报告摘要:
我国正加速进入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应用创新的新时代,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新业态正加速演进。建模仿真技术作为军民两侧试验研究的重要支柱,亟需主动拥抱时代变革,直面新发展新需求的挑战,抓住新时期技术发展新机遇。本文从剖析新时代特征为切入点,重点分析新时代建模仿真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总结梳理新时代建模仿真技术发展趋势,最后对于现阶段建模仿真技术亟待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建议。
报告题目:深化仿真技术应用,加速发动机自主研发
报告人介绍:
黄维娜,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专职型号总师,航空动力专家,太行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博士,研究员。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制工作,历任多型航空发动机总设计师。获省部级成果奖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等荣誉。
报告摘要:
新时期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对发动机技术指标和研发周期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迫切需要推进航空发动机数字工程建设,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敏捷研发能力的生成。数字工程的本质是从传统的“设计-制造-试验”研发模式转变为“建模-仿真-制造”的数字化研发模式,其核心是贯穿于全生命周期的仿真活动。
航空发动机具备高温、高压、高转速等的技术特征,其仿真活动面临部件/系统关联性强、学科领域耦合度高等难题。本文从系统工程的思路探索仿真技术与型号研制同规划、同开发、同攻关、同提升、同部署的应用新模式,支撑航空发动机的协同、敏捷、高效研发,以期汇聚各方优势力量,助力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跑出中国速度。
报告题目:体系博弈:从作战概念到仿真原型的数字工程
报告人介绍:
王维平,体系工程与体系仿真方向教授、博导,中国仿真学会会士,湖南省系统仿真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指控学会空天防御体系专委会副主任,海军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无人系统技术创新与发展论坛无人系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专家,“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体系工程与装备论证丛书》主编,《系统仿真学报》编委。主持完成的“XX建设发展评估模型资源服务”高质量成果为XX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总结评估活动及报告拟制提供了有力支撑。牵头开展的“面向任务的空地一体多无人集群作战原型系统”项目形成的创新研究成果“体系设计与验证技术”和“自主协同打击技术”,大幅提升了异构无人集群在分布式移动目标、重要核心节点目标战场环境下履行任务的能力,推动了无人集群作战系统实战运用。牵头组织的“作战体系架构建模与指挥流程管理系统”研究成果在某战区得到重大实际应用并取得较好军事效益。
报告摘要:
当前体系博弈环境下,如何实现“多域多层体系作战概念”到“任务适配体系仿真原型”的转换,是一项需求紧迫的系统工程重大课题。本报告以“把作战概念转换为仿真原型”为主题,分析研究基于仿真的系统工程数字化转型路径,进而从四个维度研究提出实现这一转型路径的杀伤链体系数字任务工程解决方案。一是围绕体系聚能战与体系博弈数字化战略,介绍体系博弈数字化转型的方向、路径和目标,提出杀伤链网数字任务工程总体战略解决方案。二是围绕体系博弈数字化主线与数字任务工程,介绍杀伤链网数字任务工程发展状况,探讨杀伤链网数字任务工程总体需求架构,提出杀伤链网仿真推演数字任务工程解决方案。三是面向数字任务工程软件环境和平台研发需求,探讨DEVS/QSS计算理论、数字任务理论建模、Kill Web理论分析、体系级MBSE理论等杀伤链体系数智计算的基础理论构成,介绍体系软控智能武器数智计算方法和核心智能算法研究构想,提出杀伤链网设计优化数字任务工程环境解决方案。四是围绕基于MWORKS的飞行器数字孪生试验,介绍基于MWORKS的飞行器数字孪生技术,探讨任务式指挥数字孪生作战试验方法,提出杀伤链网评估验证数字任务工程解决方案。
报告题目:显式动力学仿真软件GalaxyEDS研制与应用报告人介绍:
杨灿群,国防科技大学天河工程副总设计师,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主任,信创海河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仿真学会CAE专委会副主任,军队科技领军人才。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承担了银河、天河超算系统等国家重点型号工程,在超算基础软件研发上做到自主可控,在核心工业软件攻关上实现重大突破,在自主超算推广应用上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国超算系统首次荣登世界榜首、六次蝉联世界第一作出了突出贡献。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和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
报告摘要:
基于天河E级超级计算机,研发国产CAE仿真软件,构建软硬件融合的双自主体系,对于突破核心工业软件被国外“卡脖子”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介绍显式动力学仿真软件GalaxyEDS的研制与应用成效,主要包括针对爆炸冲击复杂场景的精确高效仿真技术,在航空航天、能源安全、先进材料、装备研发等领域的工程应用,同时分享工业软件研发团队建设经验,支持自主工业软件可持续发展,助力国产工业软件生态体系建设。
报告题目:工业大模型基座:挑战与机遇报告人介绍:
任磊,工业互联网领域首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软件专项)首席科学家。北航自动化学院教授、软件学院教授、博导,复杂产品智能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仿真学会理事。研究领域包括工业互联网与工业软件、工业AI与工业大模型。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IEEE汇刊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累计引用近万次,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影响力榜单。主持或参与制订国际/国家标准14项。获专利及软著50余项,核心技术应用于300余家企业,获显著经济社会效益。担任IEEE、CSF、CCF、CAAI、CAA等10余个国内外学术组织专家委员会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仿真学会智能物联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指控学会云控制与决策专委会副主任,IEEE TNNLS等国际权威期刊编委。担任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人才工作组副主席,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了《工业互联网》课程以及线上数字课程。担任IEEE系列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主席数十次,受邀在联合国全球人工智能大会、国际仿真大会等国内外会议做大会报告100余次。
报告摘要:
随着ChatGPT的横空出世,大模型技术正在掀起新一轮人工智能革命。2024年,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国家战略提出,工业大模型成为学术界的前沿新焦点和产业界的竞争新高地。然而,通用大语言模型无法解决工业面临的诸多难题,当前工业大模型的系统性研究几乎空白。本报告将介绍国内外工业大模型的最新研究与应用进展,提出工业大模型的体系架构,探讨工业大模型基座的核心关键技术,介绍工业大模型的构建方法与过程,并深入讨论工业大模型面临的挑战,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提供全新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方案。
报告题目:可通用世界模型:进展与展望
报告人介绍:
鲁继文,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自动化系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IEEE/IAPR Fellow,国际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主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智能机器人等研究,发表IEEE汇刊论文14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33000余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北京市科技计划中央引导地方专项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1项,获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先后担任T-IP、T-MM、T-CSVT、T-BIOM、PR等期刊资深编委/编委和ACCV2026、FG2023、ICME2022、VCIP2022等会议大会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培养5名博士生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和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10余名博士生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任教。
报告摘要: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世界各国将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列为国家战略,同时将人工智能大模型列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主攻方向。世界模型是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通用人工智能的核心方向,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报告将回顾世界模型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面向视频生成、自动驾驶、和智能机器人的可通用世界模型构建方法与技术,以及在文生视频、环境感知、视觉抓取、视觉推理等计算机视觉任务中的应用,最后对未来发展趋势和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与展望。
报告题目:面向先进飞机设计的数字化转型实践与思考
报告人介绍:
白杨,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专业领域副总设计师,研究员,集团公司特级专家。负责多个型号的顶层论证、需求开发、系统综合以及任务规划等研究工作。曾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个人二等功1次,发表论文多篇。擅长运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开展装备体系论证,需求开发,系统架构权衡以及需求和能力验证等总体性、综合性、复杂度高的科研工作和技术管理交叉融合应用方面的工作,同时针对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方法善于总结的和抽象,通过持续开展知识工程,能够及时形成相关方法、理论、流程和规范,更好地向项目团队以及其它行业进行应用推广。
报告摘要:
美国在二十一世纪初提出了数字工程战略,历经了“打基础、积能力、成战略”的三个阶段,其中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是该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本报告从MBSE的基本思想切入,分析实施MBSE的优势,以及国内外在MBSE实施过程中的案例,最后针对航空装备跨地域、跨行业协同研发的特点,提出一些思考和实施建议。
报告题目:天洑AI+CAE的创新及应用报告人介绍:
谢佳雯,博士毕业于密歇根大学,专业为航空航天工程与科学计算。博士研究为波音赞助,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受到低速冲击时的断裂现象,创新提出了理论预测和数值模拟方法,扩展和完善了复合材料的断裂力学理论,有助于在实际应用中快速判断损伤。在美期间发布期刊8篇。
2017年毕业后,本人在美国就职于达索系统,从事世界知名仿真软件Abaqus研发工作约3年,负责材料和单元的数值计算模型的研发工作,已应用到国际上知名的手机、医疗器械、汽车、飞机等制造商的产品研发中。本人作为第一贡献者,参与了3D打印这一新技术的仿真解决方案的设计、研发、验证、推广的全流程。
在美期间,本人关注到中国在核心工业软件领域受到的“卡脖子”问题,决心参与振兴国产工业软件,于2021年底加入天洑,担任研发总监一职,主导新一代工业软件的产品设计和研发,包含智能热流体仿真软件AICFD、智能结构仿真软件AIFEM、智能优化设计软件AIPOD、智能数据建模软件DTEmpower。
报告摘要:
在当前全球工业竞争格局中,中美脱钩现象使得“卡脖子”问题变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CAE仿真、科学计算等工业软件领域,这些被誉为工业制造的“灵魂”技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中国智能工业软件研发的领军企业,天洑软件正致力于打破这一僵局。我们深知,要实现工业高端制造的自主可控,就必须在基础软件国产化上取得突破。多年来,天洑专注于智能设计、快速仿真、优化、运维控制等工业软件的研发,坚持自主研发核心求解器,确保代码的自主可控。
本次演讲,我将分享天洑在数字化样机和数字化运维领域的创新实践。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自研CAE核心求解器、智能优化技术,以及工业与AI的深度融合,推动国产软件的自主化进程。同时,我也会介绍天洑如何将中国工业的经验和智慧转化为软件,为全球技术引领做出贡献。
在“天洑AI+CAE的创新及应用”这一主题下,我们不仅关注技术的发展,更关注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实际,解决行业痛点,推动产业升级。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天洑能够为中国的工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