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用科研力量让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这也是一个专门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作为中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是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污染物迁移转化行为精准测控创新团队负责人瞿广飞一直在努力探究的方向。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污染物迁移转化行为精准测控创新团队负责人瞿广飞带领学生学习研究(4月20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少年立志 投身环境保护事业
“昆明理工大学近年来首个千万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发布”“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支撑 为洱海挡住235万余吨有机废弃物”……如果你关注过相关新闻,一定看到过瞿广飞的名字,他一直在用科研力量践行着保护环境的使命。
瞿广飞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的羊场镇,高中时期的他读了一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书,该书将近代污染对生态的影响透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也让在农村长大的瞿广飞留意到环境污染问题就存在于自己身边——河流好像越来越少,鸟叫声也越来越少。彼时的少年意识到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于是便立下了志向,要干一番事业。
从武汉工业大学的本科生到武汉理工大学的硕士生,再到昆明理工大学的博士生,瞿广飞一直在环境科学的领域深耕。“我们传统的环境保护一般都叫‘擦屁股工程’,就是产生污染了,我们再去把污染治理掉。”瞿广飞说,在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能够给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或是减少成本投入的科研成果,才更容易被接受。
“其实我这么多年做的工作,归根结底解决的是再生资源的问题,也就是通过一系列技术让废弃物可以被再利用、再产生效益。‘资源化’也是我们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个关键词。”面对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瞿广飞形成了“要开发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这一环保理念,这也是他就职的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直以来所传承的。
瞿广飞指导学生进行试验(4月20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打造成功样板 实现“双丰收”
云南有九大高原湖泊,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面源污染成为高原湖库富营养化(一种水质污染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介绍,农村面源有机废物有序收集和资源化循环利用成为保持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定向好,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针对农村面源有机废物污染控制难题,瞿广飞团队创造性地构建了有机废物全量避雨收集、沼气化清洁加工、营养成分分离与肥料化三大集成技术。其中,已经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大理样板”的“顺丰洱海模式”便由其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支撑。瞿广飞介绍,“顺丰洱海模式”是一种以“政府主导+企业特许运营+多方有偿参与+科技支撑”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农村有机废物分类收集利用模式,旨在为洱海挡住有机废弃物,同时也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这种模式下,瞿广飞团队提出的生态圈舍、粪污分离、快速生物干燥、多级返料堆肥、沼液沼渣制备有机营养土、除臭剂等技术得到了实际应用,并且变废为宝,形成了天然气、肥料等可再产生经济效益的环保产品。这一模式的成功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树立了依靠科技实现污染治理和废物资源化利用双重目的的典范,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也是瞿广飞一直以来环保理念的体现。
学生在实验室进行试验(4月20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变废为宝”的环保想法已根深蒂固
也许是因为自己来自农村,且选择的这一领域与其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瞿广飞对农业农村领域的环境保护项目非常感兴趣。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环境污染对土壤、对河流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近年来,瞿广飞也将研究重心转到了有机肥土壤改良上。
“每到一个地方,一看到那些污染,我首先就想到是这个废物能不能变成钱,这就导致想法比较多,专利也很多。”他介绍,自己目前约有350项专利,在他看来,废物资源化的空间极大。
据了解,环境工程是昆明理工大学的“王牌”专业之一。从教学方面而言,该学院已经围绕废物资源化,建立了较为齐全的人才培养体系;从研究平台来说,已经拥有3个国家级、10余个省部级研究平台;从成果上来说,固体废物资源化、废气资源化等研究硕果累累。作为学院的教授,瞿广飞开拓了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资源环境研究方法学等领域的课程,并将他的理念与学识传递给一届又一届学生。
他的团队定制了一批学习、实验、研究所需的用品,例如实验服、笔记本等,上面都写上了“飞飞特战队”,寓意着大家在瞿广飞的带领下一同努力攻关。当前,该团队的多个研究成果已在多个化工企业投入应用,“我们的初衷就是希望相关企业能够应用这些技术,只要用起来就会有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瞿广飞说,随着科研力度的不断加大,也将有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服务于云南的环境保护事业。
瞿广飞表示,希望用5至10年的时间,构建一个以过程精准测控为特征的撬装中试集群,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1至2项原创性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教融合再生资源与能源创新团队。(完)(康静 柴静 徐华陵)
学生在实验室进行试验(4月20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世界地球日|用科研力量让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