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广飞
瞿广飞,男,1978年生,教授,博导,昆明理工大学“高毒污染物净化及资源化学科方向团队”负责人,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是“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国家精品课程及“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核心成员,获云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排名2,3),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3)、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8篇次。申请专利184项,获授权专利106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4项,2项专利实施许可。主持制订云南省地方标准2项;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3D大赛、全国环境类专业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互联网+等学科竞赛,先后获国家一等奖4项,2件作品获全国优秀论文(设计)称号、2个项目分获互联网+省赛金奖和银奖。
所属科研团队/平台
云南省工业废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创新团队
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与利用院士工作站—任南琪院士工作站
昆明理工大学“高毒污染物净化及资源化学科方向团队”
“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国家级教学团队
研究方向及兴趣
⑴有机废物的堆肥化、沼气化及基质化利用技术,特别是高木质纤维素废物、养殖粪便、养殖污水及焦化废水的发酵过程物理化学强化调控技术;
(2)污染物的电磁强化分离与资源化,特别是工业废酸、超细粉尘电磁强化分离利用;
(3)高毒污染物的液相吸收富集及液相催化转化技术,特别是污染物(PH3、HCN、NO、AsH3、POPs等)的电磁协同液相催化氧化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4)环境功能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特别是POPs、重金属等的吸收富集分离及木质纤维素低温催化裂解环境功能离子液体设计合成及应用;
(5)危险废物的处理与利用,特别是含重金属尾矿及废渣的固化稳定化和材料化利用;
(6)环境在线检测系统及数据采集,特别是污染控制过程在线检测微型传感器研发。
承担的主要研究课题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非常规湿/热生产典型副产物清洁加工生态链接技术,398万元.
[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重金属尾矿污染固化剂/稳定剂等环境功能材料与技术,468万元.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工业硅冶炼烟气硫硝尘电化学协同双液相一体化净化技术,95万元.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铅锌尾矿重金属迁移转化微观行为及其纳微尺度高靶向稳定机制,40万元
[5] 云南省固体废物管理中心预研项目:云南省优先控制化学品生产使用情况调查,20万元
[6] 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子课题—养殖污染控源减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已结题)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木质纤维素液相低温催化裂解产物演化及定向调控机制(已结题)
[8]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 农村与农田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已结题)
[9] 云南省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煤气化水声化催化氧化协同生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已结题)
[10] 玉溪市高开区管委会—玉溪高开区历史遗留重金属废渣的处理与处置研究(已结题)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离子液/水双液相选择催化氧化PH3的应用基础研究(已结题)
近5年承担的主要教学与教改任务
(1) 主讲本科《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资源环境研究方法学》、《创新实践》课程;
(2) 承担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项目《高等学校本科资源环境科学(工学)专业规范》;
(3) 昆明理工大学特色精品系列教材建设项目《研究方法学》;
(4) 昆明理工大学经典系列教材建设项目《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修订版);(参编原教材发行超过15万册)
获奖情况
(1)“创建及规范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新专业的探索与实践”2009年分获云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及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3;
(2)“资源型行业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12;
(3)“生态文明背景下环境类专业的建设与实践”2017年获云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2;
(4)“有机固体废物颗粒化耦合压差强化快速生物干燥发酵车”2017年度获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指导教师;
(5)“电磁强化木质纤维液化-射流旋流多级能源化成套设备”2017年度获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一带一路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指导教师;
(6)“在线水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构建”2017年获全国优秀本科论文称号,指导教师。
(7)“工业硅烟气硫硝尘一体化净化设备”2019年度分获全国3D大赛一等奖及全国优秀本科设计称号,指导教师;
(8)“黄磷炉气分级干式除尘及资源化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2019年度全国3D大赛一等奖,指导教师;
教育教学及科研理念
倡导“科研与教学融合”及“多学科跨界交叉融合”,以“坚实专业理论基础、一定工程实践能力和广阔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出“以练带学”、“研究生和本科生联动培养”、“以赛促学”的新型教育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由学习者向劳动者、发现者、发明者及创造者转变;
提出并实施了全流程本科生导师制及“正能量本科生导师之星”评选活动,推动本科生精准精细化培养。2019年,所指导的本科生有多名录取到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攻读硕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
实验室:环工楼B-206
办公室:环工楼A-311
QQ:39233733
E-mail:qgfljy@126.com